璞真中醫 • 重煥生機
疼痛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的感受,從急性創傷的劇痛,到長期慢性的不適,例如酸、麻、刺、鈍、脹等,各種疼痛往往讓人身心俱疲、影響生活品質與睡眠。
其實,「疼痛感」是一種由神經系統所傳遞的訊號。當身體受到刺激、損傷或發炎,分布在皮膚、肌肉、肌腱、骨骼、甚至內臟的「痛覺接受器」就會偵測異常,並透過神經系統傳遞訊息至大腦,使我們意識到不適的存在。
疼痛的出現,往往代表身體正在釋出「警訊」,提醒我們某處出了狀況,需要及早關注與處理。
🟡 疼痛的常見成因:
以下因素都可能是引發疼痛的根源:
疼痛雖令人不適,但它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機制。透過疼痛,身體提醒我們需要休息、修復或進一步檢查。若只單靠止痛藥壓制症狀,可能短期舒緩,但未處理根本問題,疼痛終將反覆發生,甚至加劇原本的傷害。
🟢 璞真中醫 關注「軟組織損傷性疼痛」
我們專注於因軟組織損傷所導致的各類疼痛,包括但不限於:
這些問題,常與日常使用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過度相關。
🔵 為何會痛?從「軟組織受損」說起
日常活動中,像是不當姿勢、重複性動作、運動傷害或突發意外,都有可能導致軟組織微損傷。當組織受傷後,人體會啟動修復機制並產生「結痂組織」,並伴生「沾黏組織」形成。
這些組織原為保護用途,卻可能隨時間逐漸增厚、變硬、變緊。結果就是:
這正是中醫所說的「不通則痛」。
🟣 長期不處理,將引發更多問題
軟組織彼此緊密連結,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或神經壓迫,會進一步影響到其他區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多年後才發現某個部位無明原因地疼痛,其實根源可能早已潛伏許久。
疼痛本身雖可能暫時忍受,但相關的損傷若未及時處理,組織硬化、沾黏情形會愈加明顯,甚至演變為不可逆的退化性改變。
✅ 建議:疼痛不是小事,請儘早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疼痛是一種訊號,不是一種命運。早期介入、對症處理,才能真正改善根本問題,讓身體恢復健康與自由活動的能力。
其實和「缺氧」有關!
當頭部的血液循環不順暢,供氧減少,就可能出現頭痛、脹悶、沉重等感覺。這也是為什麼「高山症」常會伴隨頭痛 —— 因為在高海拔環境下,空氣稀薄、含氧量降低,大腦缺氧導致不適。
但你知道嗎?即使沒有上山,生活中的某些狀況也會讓腦部血流下降。
🌀 血流為什麼會減少?和「這些因素」息息相關:
當這些情況長期存在,循環變差、組織缺氧的情況就會加劇,頭痛也會時常找上門。
🔍 面對這些困擾,你嘗試過什麼?
許多朋友曾歷經以下方式,但往往效果不如預期:
這些方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症狀,但若組織已出現沾黏、纖維化、結痂等改變,單靠藥物與外部刺激往往難以改善其根本結構。
🧩 關鍵問題:沾黏緊組織 無法自行復原
當筋膜、韌帶或肌腱產生微損傷,人體會啟動修復機制,但若反覆拉扯與壓力未改善,組織可能產生:
這就是常聽到的「越按越痛」、「治不好一直復發」的根本原因。
🌿 璞真中醫的圓針(或稱小針刀)鬆解,是一種深入針對沾黏組織的調理方式。
我們專注於觀察與評估肌肉與筋膜的張力、沾黏與滑動性,透過圓針工具進行點狀鬆解,協助放鬆緊縮組織,改善局部循環,釋放壓力與卡點。
過程中:
🧭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各種方式卻依然困擾,歡迎你來到「璞真中醫」,我們用一種溫和、直接又理性的方式,重新幫助你回到「不痛」的生活節奏。
—
📍身體原本是柔軟而通暢的,讓血液流得回、氣也走得順,就是健康的開始。
則「內存正氣」、則「不痛」
🟤 感冒之後,一連串的身體警訊?
—— 從一位企業主的狀況談中醫觀點
前些日子,一位企業界的朋友來診,向許大夫訴說他的困擾:
「兩週前感冒後,雖然退燒了,但一直睡不好,沒什麼壓力,卻每天都很疲倦。胃口差、血壓升高,晚上還頻尿。」
這些看似瑣碎的小毛病,實則透露出一個關鍵訊號——「體虛」。
🔶 感冒,是體虛的開端
中醫認為,感冒是外邪(如風寒、風熱)侵犯人體的結果,但前提是:身體「正氣」不足。
俗語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也就是說,若元氣充足,外邪難以入侵;反之,正氣虛弱就容易生病。
這位企業主的狀況,就是在「氣血不足」的體質下罹患感冒,引發後續一連串問題。
🔶 睡不好、疲倦、胃口差,其實都是「氣血循環不良」
這些症狀彼此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 西醫 VS 中醫,治療路徑不同
西醫往往以症狀處理為主,例如:
雖然短期有效,但無法處理體質根因。
而中醫強調「標本兼治」,透過補氣補血、促進循環、安神養心等方式,從體質根源調整身體。
常用的處方包括:
🔶 中藥調養 + 針刀治療,雙管齊下
肌肉緊繃、痠痛等常見不適,其根源往往來自「組織受傷後的疤痕沾黏」,形成攣縮、壓迫血管神經。這類結構問題,僅靠藥物或按摩常難以根治。
「針刀治療」(圓針)可以有效釋放沾黏,恢復組織滑動性與血流,是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手段。
然而,即便解除了沾黏,若體質仍虛,問題仍易復發。所以「虛則補之」是根本原則。
🔶 健康是一場長期戰,不能求快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長期勞心、睡眠不足、年齡增長都會導致「血虛」,而血虛又造成「氣虛」,形成惡性循環。這正是中醫所強調的「治本」思維。
中醫治療講求「方向正確、穩定持續」,才能恢復體質、保持健康。短期止痛止暈,無法真正解除根源。
🔶 運動,是最自然的補藥
身體健康的關鍵在於「血循良好」。運動能提升心肺耐力,讓末梢細胞獲得充分養分,是保持氣血流暢的重要方式。
無論是快走、游泳、瑜伽或其他運動形式,只要能讓你「流動、放鬆、出汗」,就是好運動。強度不必高,但要持續、規律。
✅ 小結:
這位企業主的狀況不是單一疾病,而是體質失衡的「總表現」。
透過中醫的診斷與治療方向,結合生活習慣的調整,他的健康正在穩定恢復中。
—
若你也在感冒後遲遲無法恢復,或經常感到疲倦、睡不好、不明原因的不適,歡迎諮詢中醫師。從體質出發,才能真正走出病根。
🌀 慢性疼痛找不到原因?可能是你忽略了它—軟組織,才是「痛」的根源!
姿勢不良、舊傷未癒、運動拉傷……
都會導致軟組織沾黏、緊縮與僵硬。長期不理,更會硬化阻塞血流,「血不通必痛」。
✅ 璞真中醫 圓針療法
不只止痛、更從源頭修護。透過專研、精準的技術,協助放鬆緊縮組織、促進通血循環、喚醒組織修復力。
🔹 深層鬆解軟組織,舒緩沾黏緊繃
🔹 激活微循環,促進組織自愈能力
🔹 無副作用,無藥性負擔、恢復快
🔹 量身設計個別療程,精準施治
讓身體回歸該有的輕盈彈性,必須「深入」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 璞真中醫診所 | 專注軟組織調理與深層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