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真中醫 💕 圓針能治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影響三叉神經的長期疼痛疾病,三叉神經負責臉部感覺和運動功能。
迄今為止,醫學界普遍認為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不明。 如果微血管因為某些原因過度擴張並壓迫神經,就是典型的三叉神經痛。 由於真正原因不明,目前的醫學主要是透過減輕三叉神經的壓力來減輕或消除疼痛。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通常從藥物開始,有些人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治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患者可能會對藥物失去反應,及出現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如頭暈、意識模糊、嗜睡和噁心。 對於這些人來說,手術提供了另外的治療選擇。
75% 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控制。 對於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手術的選擇包括微血管減壓術(MVD)、經皮射頻根切斷術(RFR)和立體定位放射外科手術(SRS)。手術後臉部麻木的比例為MVD=11%、RFR=52%、SRS=28%。 兩年後,需要二次手術的復發率為 MVD=22%,RFR=74%,SRS=31%。
(資料來源: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rger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surgically naïve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123528/
既然開顱減壓手術的失敗率這麼高,而藥物治療對身體的傷害又這麼大,為什麼還要繼續採用這些治療方法呢?所謂 「 兩害相權取其輕 」
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MVD)是將鐵氟龍海綿作為墊片,緩衝在三叉神經與血管之間。如果有磚頭壓到腳,我們會找塊布墊在磚頭跟腳之間嗎?主流治療MVD手術原理就是如此。
什麼原因導致血管壓迫三叉神經呢? 顱骨是人體最安全的地方,微血管如何失去平衡而壓迫神經? 不知道原因該如何治療? 墊片會產生新的壓力? 如果這是對的治療,為什麼術後兩年復發率高達22%?
手術帶來副作用和風險是巨大的,例如聽力損失、顏面神經麻痺、耳鳴、腦幹損傷等後遺症,以及與任何重大手術一樣的手術風險,如感染、失血過多、腦脊髓液漏、麻醉等。
其它方法例如神經阻斷手術如何?使用放射線來消除神經感覺,就像根管治療拔除牙齒神經一樣,除非我們能接受臉頰從此沒有感覺。它與藥物治療、MVD手術一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卻產生新的問題,我們真的只能無奈的接受?
由於現代醫學普遍認為病因不明,目前的手術治療只能作為最後的手段。但病因真如他們說的「未明」?還是即便知道也治療不了?
顱骨內部是人體保護最完善的區域,裡面的軟組織幾乎沒有活動,受傷的幾率當然非常低。相反的,我們每天說話、咀嚼、運動、長時間各種不良姿勢盯著手機、電腦,所有動作對臉部、肩、頸、背、腰、臀等軟組織結構都會造成可能的勞損,當軟組織因為各種原因受傷時,身體自然修復的結果是產生結痂組織(硬組織),也伴生許多沾黏組織(緊組織),這些「又硬又緊」的不可逆組織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嚴重,嚴重時就會壓迫各處的微血管形成內壓力,這些內壓雖然微小,但是,疊加到一定程度後,最終就是每 8,000 人就有一人的三叉神經受到影響,有人會問為甚麼影響到顱骨內的微血管? 當然會,人體的微血管是相互流通的,「蝴蝶效應」更擴大它的影響。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在混沌學中,是指系統的演變,對初始條件有非常敏感的特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f solutions on initial conditions, SDIC)。也就是說,在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細微變化,會導致不同事件發展的順序,有顯著差異。常見延伸的看法是: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鍊式反應。)。
唇外側、鼻翼、頰部、舌等處會有誘發疼痛的部位,被稱為「觸發點」。 而誘發方式包括咀嚼,吞嚥、說話、刷牙,做表情,甚至是寒冷的空氣,都會誘發疼痛。如此輕微的軟組織收縮都能輕易的誘發劇烈疼痛,表示鄰近神經的微血管已經在神經上形成臨界距離,任何稍大的脈動,都可能壓迫三叉神經。
我們認為,顱內微血管壓力的來源在「顱外」,顱內軟組織受傷的機率非常小,說太多話、常吃東西、唱歌、打哈欠等不會造成軟組織結痂沾黏,即便有,單點損傷的影響也非常有限。因此,我們致力改善顱外壓力,這些大面積、長時間累積的顱外勞損、組織攣縮、大片沾黏等,造成多處微血管受壓,最終一小部分的人的顱內就受到影響。「圓針治療」改善身體多處組織結構,就是『顱外三叉神經減壓術』。臨床上,數百名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經過二至三次治療後,症狀可改善80%以上,甚至完全康復。
圓針不一定能治癒所有患者,但在無損且安全狀態下,有最高「治癒率」,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給自己一個治癒的機會?
前陣子許大夫上節目談【三叉神經痛】後,有許多人電話或網路諮詢,甚至有遠在美國的患者也來電詢問,為了讓更多患者或讀者更加了解,許大夫再次簡單說明,以使更多人能清楚知道三叉神經痛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治 !
現在醫學界普遍認為「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不明,一般認為是血管因某種原因過度擴張或受擠壓,進而壓迫神經所致,這就是典型三叉神經痛,其餘不明原因就是「非典型」。
因為原因不明,所以,醫學的目標就是在緩解此壓迫以減痛止痛,如果顱內微血管壓迫,就進行顱內手術來做神經減壓,如果手術風險大,或壓迫不明顯,那麼就用藥,或者其它種類(非開顱)的神經手術,手術包括各種侵入性的治療。
如果藥物及手術都沒能將病情控制下來時,破壞神經就是最後的方法了。所謂珈瑪刀、電腦刀都是以高強度的放射線將三叉神經破壞,疼痛就消除了,但被破壞的部位就會產生持續性的麻木感,一樣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並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而且這種治療是絕對的消極治療。而且,經過侵入性或破壞性的治療後,病情會更加複雜。
病患不是面對高風險與大傷害的手術,就是選擇長期傷損,副作用大的藥物,且不見得能改善疼痛,這樣的選擇非常無奈與殘忍。患者有更好更棒的選擇,那就是『圓針療法』,一種效果遠大於手術,傷損遠小於用藥治療方式。
提到圓針治療前,我們要知道究竟三叉神經痛是怎麼形成的?不知道敵人是誰,那要怎麼治呢?
三叉神經痛就是三叉神經被血管壓迫,治療三叉神經痛,就是在做『三叉神經減壓術』。
目前主流手術是想降低顱內三叉神經的壓迫,然而,三叉神經只有在顱內部份會被壓迫?其他地方不會嗎?事實上,顱外部份的三叉神經被壓迫的可能性,遠大於顱內 !
想一下,人體能活動的地方,不就是在軟組織?包括我們每天在使用的臉部、肩部、背部肌肉結構,其受損機率與比例當然遠高於顱內,顱內是人體最安全的地方,為何我們一直把罪魁兇手認為是顱內呢?顱內只是末端症狀的顯現,我們天天因為抬頭、低頭、說話、飲食而持續使用的軟組織才是元兇。再想一下,我們經常提到三叉神經痛有所謂的"誘發動作",例如吃飯、講話、刷牙、洗臉,甚至哭、笑都會引起強烈疼痛,這就是因為這些活動牽扯了軟組織,對三叉神經形成壓力所導致的疼痛,因此,非常清楚,軟組織的臠縮牽扯是直接誘發三叉神經痛的原因,現代醫學卻仍認為原因不明。
有專家提到50歲以後婦女發作率高,當然,更年期女性的身體機能變差,損傷加劇,兼以身心變化,會使軟組織收縮程度加大,這樣情況下發生率自然較高,因此,以我們的臨床經驗,三叉神經痛患者必然伴有多處勞損,例如五十肩、背痛甚至腰痛等問題。也有專家提到天冷時也會高誘發,當然,天冷時肌肉收縮,增加神經壓迫。又有專家提到這是皮蛇皰疹的後遺症,皮蛇皰疹後遺症也是軟組織臠縮,臠縮當然又是壓迫三叉神經的一個原因!
為什麼藥物沒效,因為藥物解決不了軟組織的結構性臠縮。就像肉毒桿菌、局部麻醉劑同樣解決不了軟組織的結構性臠縮。
那麼開刀有沒有效?先不說開刀風險大如天,開刀也不能解決了軟組織臠縮,放墊片就跟止痛藥對頭痛一樣是治標的方案,但隨之的副作用卻是餘生需承擔的,病患用這麼大的傷害換來的是不確定有效的治療,那麼這樣的治療就真的只是病患無奈的選擇了。
生活智多星第986集 三叉神經痛 解痛完整版
三叉神經痛藥物的副作用
幾天前來了一位三叉神經痛的中年女性患者,她罹患三叉神經痛已經三年,這三年能作的治療一樣沒少,但是毛病不但沒少,反而越來越多,聽到她說完她的治療經歷,心中驚嘆,天啊,醫學治療不適為了要減少患者損傷,緩解患者痛苦嗎?怎麼感覺是背道而馳,越治療傷害越大?
這個患者三年前剛開始時,她是右上牙後側倒數第4顆牙齒痛,因為懷疑是牙齒的問題,她接連抽掉三顆牙神經,但疼痛仍在,兩年前在某教學醫院診斷為典型三叉神經痛,於是做了開顱手術(耳後上方顱骨開孔,將鐵氟龍墊片置於微血管叢與三叉神經節間),醫師術前很有信心的告訴她,手術後應該問題就可以解決,但,患者失望了,問題並未改善,醫師又幫她做了三次神經阻斷(已作三次,還有一次安排在今年五月,還沒作),但,做完神經阻斷後疼痛依舊,然後,她轉到全國最高的醫學殿堂繼續治療,醫師告訴她每兩日要回診注射一次止痛針,然而止痛針已無效,目前在某大醫院疼痛科服重劑量疼痛藥物繼續治療(包括嗎啡)。
在某大醫院顳顎專科治療時,因口腔活動不良,又被診為顳顎關節移位,醫師給他做乾針治療。
因為她痛的厲害夜間不能睡,服安眠藥也無效,又被診斷為恐慌症。
因為盜汗已一個月,醫師開了服雌激素服用,但服用後身體不適更甚。
因為疼重太厲害,她天天使用嗎啡舌下片,但痛還是壓不住!
到醫院本來是一個痛(牙齒),結果原本的痛還在,但病越看越多!
牙齒神經抽掉了,牙齒變成沒生命的空殼!
失眠、恐慌、疼痛、顳顎關節痛、頭痛、盜汗、自律神經失調、乾燥症…
醫學能給的病名全派上,但患者沒因為這麼絢麗多彩的病名以及這麼多樣的治療中好轉,反而本來有的病還有,本來沒的病也附帶送給你!
命雖猶存,每日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一頁治療史,滿腹辛酸淚!
看到這位患者,除了心疼她所受到的遭遇,更感嘆包裝在進步光環下的現代醫療體系下,患者不但沒得到她治癒的期望,反而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個鉅大的傷害還得在餘生不斷沉浸在極度痛苦中而不能去除,難道,這是必然的無奈?
其實,這個患者的辛酸經歷,只是現代醫學在治療準則下的一個縮影。
這樣的患者數量,來到診間的已不知凡幾,如果這確實是一個好的方法,為何會有這麼多傷痛故事反覆發生,讓患者餘生生不如死?
對於這樣的無奈,不禁想幫患者問幾個問題:
其實現在三叉神經痛的醫療模式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嚴重問題:
1.手術造成終生巨大傷害。
2.檢查能確定顱內的問題,但顱內的問題,不能證明是全部的問題,甚至不能證明顱內問題在問題中所佔的比例。因此進行手術來改善三叉神經壓迫現象可能不是解決問題或不是解決全部的問題。
3.如果可能有其他問題存在,那麼顱內手術風險如此鉅大,我們動顱內手術難道是唯一選項?
4.如果不用手術,而使用神經阻斷法,或是抗癲癇藥物或止痛藥物,這些控制手段既非治療,那患者不是永遠不會好?難道現代醫學只能給患者一個不會好,甚至會越來越嚴重的方式?
大夫結語:
三叉神經和身體各神經都一樣,起自大腦,終於末梢,神經任何一個地方受不正常壓迫,就會有相應症狀出現。
壓迫之源有許多態樣,軟組織(肌肉肌腱韌帶筋膜)會形成壓迫,硬組織(骨骼)也會形成壓迫,以圓針處理軟組織,可以在不製造損傷下達成減少壓迫的成果,處理骨組織,則需以手術方能改變其病態結構,況且,骨組織的病態,通常是建立在病態的軟組織上,所以,改善病態軟組織的張力,是減壓第一且最佳手段。
我們看下三叉神經圖,是不是感覺三叉神經節以外都是經過臉上的軟組織呀!這些組織在咀嚼說話經常使用狀態下損傷產生纖維化結疤臠縮結構,進而壓迫三叉神經,這不是順理成章的發展嗎?怎麼經常使用的地方部損傷,反而顱內保護周密的地方會損傷?這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好吧,就算醫師英明診斷正確,在治療成果不知如何以前,醫療作用的原則一定是讓患者不受損傷,或損傷最小,至少,一定不是明顯甚至危險的損傷,以這標準來看,手術不是一個好選擇,對嗎?即便有其效能都造成重大損傷,那些沒達目的徒留終身傷損的患者,那不是無語問蒼天?
希望大夫詳細的說明,可以對那些要尋求手術改善的患者能夠作一個暮鼓晨鐘,減少人間悲劇,是所至盼!
璞真中醫 💕 圓針能治
不良姿勢或受傷會造成軟組織受損並產生結疤(硬組織)及沾粘組織(緊組織)壓迫微血管,血循差就會疼痛。
藥物、復健、電療、按摩、類固醇注射及PRP等,無法改善軟組織結疤臠縮或鬆解沾粘組織。
璞真中醫「圓針療法」,直搗並鬆解沾粘組織,血循暢「通」則「不痛」。真接、立即、見效。